文言文學習懶人包》5大讀法、16種常見句式讓你輕鬆學好文言文

16 瀏覽
目錄

文言文學習懶人包》5大讀法、16種常見句式讓你輕鬆學好文言文

文言文學習重要嗎?文言文和白話文有哪裡不同?本文將為你解析文言文怎麼讀的5大訣竅,讓你無須死記硬背,也能輕鬆學好文言文,並介紹16種文言文例子及其常見句式,最詳細的文言文教學看這篇就夠了!

 

一、為何要學文言文?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異是什麼?

在當代社會,無論是日常溝通或書面表達,大多都是使用白話文,那麼是否還有學習文言文的必要?這是許多學生時常抱有的疑問,也是教育界長年爭論不休的議題。

如果單從「實用性」的角度討論,自然無法了解文言文真正的價值。文言文不只是古人最主要使用的書面表達形式,更是承載中國古代文學、歷史與哲學思想的重要媒介。

相較於強調通俗易懂、老嫗能解的白話文,文言文更講究嚴謹的句式和精練的用詞,兩者形式雖然不同,但同樣是華語文的寶貴資產。透過學習文言文,學生不僅能提升語文素養,還能深入理解文化脈絡,為現代文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
 

二、文言文怎麼讀?教你 5 招不用死背也能舉一反三!

5 大學文言文祕訣

(一)熟悉基本詞彙用法

詞彙是語言表達的基礎,如同白話文有常用詞彙,文言文中亦有固定用法的高頻詞語,它們在不同的章句中有固定的涵義和用法。了解並熟悉這些詞彙,對於學習文言文有很大的助益,可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語句的基本意思。

  • 背誦常見虛詞:如「乃、則、遂、且」,掌握其多義性,便能在不同句子中判讀語意。
  • 熟悉虛詞用法:如「之、乎、者、也」,應理解這 4 大文言文常用語助詞的語法功能。
  • 記憶常見句型與慣用語:如「不亦樂乎」、「置之度外」等,以增強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。

 

(二)依照語境判讀主語

文言文經常省略主語(即語句中的主詞),使語句更加言簡意賅。建議根據上、下文的語境推測隱藏的主語,或靠著拆解句式,來理解實際的語意。以下以〈桃花源記〉、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為例:

  • 「(山中洞口)初極狹,纔通人,復行數十步,豁然開朗」(洞口剛開始很狹窄,僅容一人通過,又走了幾十步後,便開闊明朗起來。)——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。
  • 「楚左尹項伯者,項羽季父也,(項伯)素善留侯張良。……(項伯)私見張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張良與俱去。」(楚國的左尹項伯,是項羽的叔父,平時與留侯張良交好。……項伯私下會見張良,把事情詳細告知張良,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。)——司馬遷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。

 

(三)掌握文言文常見語法

文言文文法中不只會省略主語,有時也會省略代詞。除此之外,倒裝句式、詞性調換等語法結構,都是文言文句式中很常見的特徵。掌握這些基本語法,比起死記硬背,更有助於自然讀懂古文的意旨。

  • 熟悉省略用法:如「吾嘗跂而望(之)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」(我曾踮腳望向遠方,視野卻不如登高所見廣遠。)省略代詞「之」,指遠方。
  • 辨析倒裝句式:如「何以利吾國?」(介詞後置)、「唯余馬首是瞻。」(賓語前置)、「甚矣,汝之不惠!」(主謂語倒裝)。
  • 理解詞性活用:如「君子不器」(名詞用作動詞)、「鄰之厚,君之薄也」(形容詞用作動詞)。

 

(四)整理一詞多義筆記

閱讀文言文時,常會遇到「一詞多義」的情況,而整理筆記是一項值得推薦的應對方式。透過分類和歸納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思,不僅能夠釐清詞義、強化記憶,日後複習或查找也很方便。例如《孟子.盡心上》中的「無恥」便是一個經典的範例:

  • 「人不可以無恥,無恥之恥,無恥矣。」(做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,如果能為自己的無恥感到羞恥,那就不會有恥辱了。)——《孟子.盡心上》。

 

(五)研讀經典累積詞彙量

與學習英文相似,文言文也可以靠大量閱讀來培養語感及語彙理解力。藉由研讀古代文學經典,反覆接觸基本詞彙與常見語法,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與撰寫邏輯。以下提供大家推薦的古文清單和閱讀小技巧:

  • 選讀經典書目:如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、《古文觀止》等,皆是易讀性高的入門選書。
  • 對照白話翻譯:將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照閱讀,理解兩者間的差異,以熟悉各自的語法特點。
  • 分章分段朗讀:試著分章節、段落朗讀文言文,體會古文書寫的音韻與節奏,還可以加深印象。

國中、高中階段的學生,該如何高效學習文言文?翰林雲端學院提供「跨領域文言文閱讀素養」、「國中文言文即時通 e 名師」與「高中古文 15 篇 e 名師」3 大課程,分別由名師沈約和陳顥親自錄製線上課程影片,讓你 24 小時 Online,隨時隨地都能學。

 

更多文言文高效讀法,推薦翰林雲端學院!

 

三、文言文句法例子有哪些?16 大文言文常見句式一次整理!

 

常見句式 1:「……者,……也。/……者也。」

這種句型常作為說明及描述人、事物具有某種特徵或性質,帶有定義的意味,它的意思可理解為「……的人或事物,就是/即是……」,以下是一些古文中的實際例句:

  • 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受業、解惑也。」(老師,是指用來傳授道理、教授學業、解答疑問的人。)——韓愈〈師說〉。
  • 「予謂菊,花之隱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貴者也;蓮,花之君子者也。」(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,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,而蓮花則是花中的君子。)——周敦頤〈愛蓮說〉。

 

常見句式 2:「……乃/即/為……。」

當句子以名詞、代名和名詞性短語作為謂語(指說明主語的性質或狀態的描述語)時,「乃」、「即」、「為」通常會被置於謂語之前,作為加強、肯定的語氣。它的意思等同於「是/就是/正是」,其範例如下:

  • 「若事之不濟,此乃天也,安能復為之下乎!」(如果事情不能成功,那也是天命如此,怎麼能再屈身去當他的部下呢?)——陳壽《三國志》。
  • 「此即冷子興所云之史氏太君,賈赦賈政之母也。」(這就是冷子興所說的史太君,也就是賈赦、賈政的母親。)——曹雪芹《紅樓夢》。
  • 「夫執輿者為誰?」(那個駕車的人是誰?)——《論語.微子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3:「非……。」

「非」在文言文中屬於常見的否定副詞,常置於論述句中,用來否定主詞的某種性質或狀態,表達「不是」、「沒有」的意思。

  • 「為長者折枝,語人曰:『我不能。』是不為也,非不能也。」(要為長輩折取樹枝,卻與他人說「我不能做」,這是不願意做,而不是做不到。)——孟軻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。
  • 「君子生非異也,善假於物也。」(君子天性和別人沒有不同,只是能善用外物罷了。)——荀卿《荀子.勸學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4:「為……所……。」

「為……所……」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被動句式,相當於現代中文的「被……怎麼樣」,以助詞「所」來連接某種動作或行為,表示被動之意,一般會置於動詞之前。

  • 「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,……自王以下,欲求報其父仇,莫能得。」(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,……從魏王之後,都想辦法替她報殺父之仇,但卻沒有人能做到。)——司馬遷《史記.魏公子列傳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5:「無乃……(乎)?」

這種句型代表的是一種反詰語氣,可用來表達對某種事物或狀態的推測與認知,通常帶有含蓄質疑或反駁的意味。可翻譯為「恐怕/只怕……」或是「莫不是/難道是……」。

  • 「居簡而行簡,無乃大簡乎?」(如果居心和行事都草率簡單,不會太隨便了嗎?)——《論語.雍也》。
  • 「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,為酒醪以靡穀者多,六畜之食焉者眾與?」(難道是百姓從商損害農業的人很多,還是做酒浪費的穀子、禽畜吃掉的糧食很多?)——班固《漢書.文帝紀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6:「得無……(乎)?」

「得無……(乎)?」和「無乃……(乎)?」同樣屬於反詰語氣,意思也很相近,代表「恐怕……」或是「莫不是/該不會……」。

  • 「長者聞之,得無厭其為迂乎?」(長者聽了我的話,恐怕會嫌我過於迂腐吧!)——宗臣〈報劉一丈書〉。
  • 「日飲食得無衰乎?」(您每日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?)——劉向《戰國策.趙策四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7:「不亦……乎?」

「不亦……乎?」可用來表示感嘆或強調的反問,句式中的「亦」沒有實際的語意。它的意思是指「不是……嗎?」或是「豈非/難道不是……嗎?」。

  • 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(把已經學過的功課,時時去溫習,不是很喜悅的嗎?)——《論語.學而》。
  • 「生為世笑,死為愚鬼,不亦哀乎!」(活著時讓人恥笑,死後變成愚蠢的鬼魂,豈非令人感到悲哀嗎?)——朱浮〈為幽州牧與彭寵書〉。

 

常見句式 8:「何為……?/何……為?/何以……為?」

「何為……?」、「何……為?」、「何以……為?」皆可翻譯為「為什麼(為何)……?」或是「做什麼……?」,「為」在句尾中表示疑問語氣,類似於現代文中的「呢」。

  • 「人生如寄,多憂何為?」(人生短促,有如暫時寄居於世間,這麼多憂慮做什麼呢?)——曹丕〈善哉行〉。
  • 「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,何辭為?」(如今人們正像是刀子與砧板,我們則是將被宰割魚和肉,為何要管什麼告辭呢?)——司馬遷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。
  • 「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為?」(顓臾國,是上代君主讓它主辦東蒙山的祭祀,而且在魯國疆域內,是我們的藩屬國,為什麼要攻打它呢?)——《論語.季氏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9:「何……之有?」

這種句型是常見的賓語(句法中承接主語動作的受詞)前置倒裝句式,其中「何」是動詞「有」的賓語,「之」為助詞,語意可譯作「(哪裡)有什麼……?」。

  • 「譬猶鼩鼱之襲狗,孤豚之咋虎,至則靡耳,何功之有?」(猶如地鼠襲擊狗,豬隻囓咬老虎,碰到就只有倒下而已,哪裡有什麼功勞呢?)——蕭統《文選.答客難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0:「……何所……?」

「……何所……?」也是一種將賓語「何」提前的倒裝句式,原先的語句架構應為「所……者為何?」,表示「是/有什麼……?」之意。

  • 「問女何所思,問女何所憶。」(問木蘭在想什麼?問木蘭在惦記什麼?)——郭茂倩《樂府詩集.木蘭辭》
  • 「十歲便能為盜,長大何所不為?」(十歲就能當盜賊,長大後還有什麼不能做的?)——蕭子顯《南齊書.孔琇之傳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1:「奈……何。」

「奈……何」是將疑問代詞「何」作為「奈」的賓語(句法中承受主語的動作者),在此句型中有「怎麼」的意思,當與「奈」結合時,語意即為「能怎麼樣……?」或「能怎麼辦……?」。

  • 「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」(駿馬裹足不前該如何是好?虞姬啊虞姬該拿妳怎麼辦!)——司馬遷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2:「……孰與……。」

「孰」原先的意思為「何」、「什麼」,在此句式中,有將人或事物兩兩相比的意涵,可翻譯為「……與……相比(怎麼樣)」。

  • 「巫馬子謂子墨子曰:『鬼神孰與聖人明智?』」(巫馬子問墨子:「鬼神與聖人相比,誰更明智呢?」)——墨翟《墨子.耕柱》。
  • 「齊無秦,則天下集齊,親弗必走,則齊王孰與為其國也!」(齊國不去依傍秦國,則天下各諸侯都會靠攏齊國,親弗勢必出逃,如此一來,齊王除了您以外,還能與誰一同治理國家呢?)——司馬遷《史記.孟嘗君列傳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3:「有所……。/無所……。」

「有」、「無」主要當作動詞使用,分別可直譯為「持有、存在」和「沒有、不存在」;而「所」則為代名詞,用來代指人、事物或地點。

  • 「夫尺有所短,寸有所長,物有所不足。」(尺有顯得短的時候,寸也有其長處,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之處。)——屈原《楚辭.卜居》。
  • 「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。」(君子做事的時候,沒有一個地方不竭盡全力。)——《禮記.大學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4:「所以……。」

「所以……」並非現代用法中的「結果」或「因此」,而是以文言中表示「原因(由於)」或「手段(用來)」的語境為主,意思相當於「因此」、「用來」或「何以」。

  • 「親小人,遠賢臣,此後漢所以傾頹也。」(親近小人,遠離賢臣,這是東漢末年因此衰亡的原因。)——陳壽《三國志.諸葛亮傳》。
  • 「以君之問,不先其大者,故方思所以為對。」(因為你的提問不先問首要的大問題,所以我在思考何以回答你。)——《孔子家語.好生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5:「見……於。」

「見」和「於」在文言文中搭配使用,可構成一種被動語法,表示「被……(所/而)」的意思。

  • 「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。」(我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。)——《莊子.外篇.秋水》。
  • 「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,故令人持璧歸,間至趙矣。」(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,所以派人把玉璧送回去,循小路回趙國了。)——司馬遷《史記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

 

常見句式 16:「……之謂也。」

「……之謂也」的語意範圍較廣,可視作現代文中的「……的意思」、「(大概)說的就是……」。

  • 「詩曰:『匪交匪舒,天子所予。』此之謂也。」(《詩經》說:「不急躁,不怠慢,是天子所讚許的。」說的就是這回事。)——荀卿《荀子.勸學》。

 

更多文言文句式教學,推薦翰林雲端學院!

 

四、深入淺出的文言文教學,推薦翰林雲端學院 線上國文課程!

「翰林雲端學院」是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建的線上學習平台,該平台由教育技術核心團隊組成,並融合翰林出版社 65 年的教科書及參考書編撰經驗,將國小、國中、高中知識内容與科技技術完美結合,為下一代獻上最優質的學習幫手。

翰林雲端學院擁有 e 評量、e 名師與 e 家教課程,課程內容年年更新,切合會考、學測國文科最新趨勢。我們的線上課程皆是邀請一流的補教師資錄製教學過程與編寫講義,同時規劃隨堂練習、名師派卷、個人題庫整理等功能,幫助各年齡層的學生高效學習。

✨想學好文言文,推薦翰林雲端學院 3 大課程!

  • 跨領域文言文閱讀素養:精選 30 篇文言文,搭配生命教育、法治教育、多元文化等 19 項議題,循序漸進建立你的古文基礎,提升閱讀理解能力。
  • 國中 文言文即時通 e 名師:嚴選 60 篇先秦至清代短篇文言文,每篇文章均附有「知古通今」的閱讀延伸內容,先補充古人故事,再連結社會現況,讓你的知識儲備更為完整。
  • 高中 古文 15 篇 e 名師:依朝代依序講解必考古文 15 篇,再收錄常考選文,並針對學測趨勢解析韻文流變,幫助你完整掌握大考所需的語文實力!

文言文課程淺顯易懂、深入淺出,翰林雲端學院是最佳之選!

訂閱翰林雲端促銷活動電子報

您可以從電子郵件中得到我們最新的消息與資訊

訂閱服務確認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訂閱失敗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
推薦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