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8課綱強調「素養導向」,學習不再只是死背與考高分,而是要讓孩子能理解、應用並表達所學。本文整理六大重點:課綱轉變的方向、語文必修與語言多樣性、科技素養的提升、升私中準備的關鍵、生活中融入素養的陪伴策略,以及學習與生活平衡的心態調整。家長不用焦慮超前進度,而是透過日常陪伴與適度引導,幫助孩子更自然銜接新課綱,培養面對未來挑戰的核心能力。
108 課綱(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)自 2019 年正式上路,強調「自主行動、溝通互動、社會參與」三大面向,並細分為九項核心素養。自主行動面向包括:培養良好的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,具備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及能夠規劃執行並靈活應變。溝通互動面向則著重於符號運用與清楚表達,培養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,以及養成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。最後,社會參與面向則強調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,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能力,並具備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的視野。三面九項是新課綱的核心地圖,期望孩子能從知識學習進一步邁向素養培育,培養面對未來社會挑戰所需的關鍵能力。

108 課綱上路後,許多國小家長心中難免產生疑問:家長究竟需要為孩子提前準備嗎?本文將透過解析,幫助家長在教育轉型中一步步找到方向。
一、課綱焦慮:家長最常見的擔心
108 課綱推動以來,許多國小家長心中難免浮現各種疑問與不安。新的課程綱要強調「素養導向」,不再只是要求孩子背誦知識,而是希望他們能將所學應用在日常情境,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然而,這樣的轉變也讓家長產生不同層面的焦慮:課程會不會變得更複雜?科目是否增加?考試壓力是否會更重?加上教育現場與社會討論的擴散,往往放大了這些不確定感。其實,唯有理解「核心素養」的真正意涵,並釐清課程設計與評量方式的調整,才能幫助家長放心,並找到合適的陪伴策略。
1. 素養導向對於國小學習的影響
所謂「核心素養」,不是額外增加一門新科目,而是整合知識、技能與態度,並應用在真實情境中。例如,孩子不只是會算數,而是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;不只是背誦文章,而是能理解作者觀點並提出自己的想法。這樣的學習模式能培養分析、表達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更貼近未來社會需求。
2. 科目是否更多?考試是否更重?
家長最擔心的是課程負擔或考試難度的增加。事實上,新課綱並未大幅增加科目,而是在既有科目中融入跨領域思考與探究活動。例如,國語課更注重閱讀理解與表達,科技課則加入程式設計與資訊素養。至於評量,也正逐漸由記憶題轉向應用題,並搭配多元評量方式,重點在於檢視孩子是否能靈活運用所學,而非單純加重考試壓力。
家長擔心 | 新課綱學習模式 |
科目變多、壓力變大 | 在既有課程中融入跨域思考與探究活動 |
考試更難 | 題目由記憶導向轉向應用導向,重理解與運用 |
孩子需要超前學習 | 提早培養閱讀、表達與思考 |
新課綱的核心在於培養孩子的素養與應用能力,不再只著重記憶知識,而是希望能靈活運用於生活中、解決問題。唯有真正理解課綱中「核心素養」的內涵,並釐清課程與評量調整方向,家長才能減少焦慮,並找到更有效的陪伴方式,支持孩子在轉變中穩定成長。
二、課程影響:小學課表的新變化
在108 課綱中,最明顯的改變就是「閱讀素養」的重要性提升。相較於舊課綱著重知識累積,新課綱將「理解、分析、表達」放在更關鍵的位置。語文課程中,孩子不僅要能正確閱讀文章,還要能提出觀點、進行討論;數學課除了演算,更注重解題思維與生活應用;科技領域則強化資訊素養與程式設計,幫助孩子建立面對未來的科技基礎。整體來說,新課綱希望孩子能具備跨科整合能力,不只是「會背」而是「能用」,從單一知識學習,逐步走向活用與探究。
各科新課綱重點
- 語文:新增本土語文,並開設七種新住民語,語言多樣性提升。
- 科技:資訊課程不再只是單純的電腦操作,而是加入程式設計與資訊素養,並與其他領域合作成為探究工具。
- 國文:文言文比例較舊課綱降低,強調閱讀理解與表達,而非單純背誦。
- 數學:課綱導向生活應用與探究,重視邏輯與解題思維,而非單純演算。
- 英語:重視聽、說、讀、寫整合,培養孩子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。
- 社會:跳脫單一知識傳授,強調議題探究與跨域學習。
科目 | 舊課綱(九年一貫) | 新課綱(108 課綱) |
教學重點 | 知識累積、技能訓練,偏向考試導向 | 素養導向,強調跨域整合與應用 |
語文課程 | 本土語文選修 | 本土語文必修+新增 7 種新住民語文 |
科技課程 | 電腦課偏重操作,獨立呈現 | 科技領域涵蓋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,加入程式設計、資訊素養,並結合跨域探究 |
國文課程 | 注重課文理解與字詞記憶 | 強調閱讀理解、批判思考與表達能力,文言文比例下降 |
數學課程 | 演算技巧、公式記憶 | 注重問題解決、數學思維與生活應用 |
英語課程 | 著重字彙文法與基礎聽說 | 加強聽、說、讀、寫整合,重視口語表達與自主學習 |
社會課程 | 以歷史、地理、公民分科教學為主 | 跨科整合,強調議題探究與生活連結 |
新課綱最突出的改變在於強調「閱讀素養」與「理解、分析、表達」能力,語文、數學與科技等領域皆導向應用與思維,而非僅限於知識記憶或演算。整體目標是培養孩子跨科整合與活用能力,讓學習從「會背」轉向「能用」,逐步發展出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探究與解決問題能力。
三、升私中準備:從素養培養到應試策略的完整規劃
在考慮是否讓孩子就讀私立國中時,家長最在意的往往是「學費多少?該怎麼準備?」其實,完整的規劃不只是資源上跟考試面,而是要從孩子的特質、學習心態、基礎素養到實際應試,循序漸進地累積。
同時,近年私校的招生方向也逐漸轉變,不再僅僅著眼於學科背誦或智力測驗,而是更強調「全人發展」。許多學校會觀察孩子在特殊領域的專長(如音樂、運動、語言或科技創作),並透過面試了解其思考的流暢度、臨場反應、表達想法的能力。這些特質,正與新課綱所倡導的「自主行動、溝通互動、社會參與」核心素養相契合。
換句話說,孩子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自信、清楚表達觀點,並在興趣領域持續發展專長,就能在私中入學審核中更具優勢。家長的角色,也不再只是安排孩子「多讀一點、多背一點」,而是協助孩子在知識與能力之外,培養更全面的人格特質與素養表現。
1. 孩子特質與心態培養
是否適合升私中,首先要從孩子本身出發。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同,家長可以觀察他是否具備基本的專注力、自律性與抗壓性,這些特質會影響他能否適應私校較快的學習步調。
- 若孩子好奇心強、樂於挑戰,私中的課程可能激發更多潛能。
- 若孩子需要更多引導與支持,過早進入高壓環境反而可能削弱學習動機。
除了特質評估,心態的培養同樣關鍵。家長能協助孩子設定可達成的階段性目標,並在過程中給予肯定與鼓勵。這樣孩子才能在準備過程中建立自信,面對考試也更能發揮實力。最重要的是,讓孩子理解升私中不是唯一的道路,嘗試與學習的歷程比結果更珍貴。
2. 規劃與準備方向
中高年級是孩子從基礎學習邁向思維深化的關鍵期,也是打好素養基礎的黃金時段。依照108 課綱的精神,準備不應只是堆疊知識,而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培養應用能力。
- 提早規劃:四年級開始建立大方向的學習藍圖,預留充裕的調整時間。
- 研究學校:蒐集不同私校的招生方式、課程重點與考科,找到孩子合適的方向。
- 穩固基礎:逐步養成閱讀習慣,透過日常情境培養數理邏輯與英文表達,例如購物時練習心算、閱讀英文繪本或討論新聞議題。
這些方式能讓孩子在自然生活中累積「跨域應用」的能力,與新課綱倡導的素養導向相呼應。
3. 實際應試準備
進入高年級後,才需要逐步進入更具體的應試規劃。私中考試通常涵蓋國文、英文與數學,部分學校甚至會延伸至國一程度。重點不在死記,而是觀念應用與邏輯推理。
- 國文:注重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。
- 英文:強調聽讀理解與基礎寫作,培養語言運用。
- 數學:檢視數理邏輯與靈活解題能力。
題型風格依地區與學校不同,因此更需要「有方向的練習」,而非盲目刷題。
- 針對性練習:依照目標學校的題型特色進行練習。
- 模擬情境:透過模擬測驗鍛鍊時間掌控與臨場應變,熟悉壓力情境。
- 善用資源:結合教材、線上課程與批改工具,快速檢視弱點並有效補強。
私中入學的準備並不是走回頭路的「題海戰術」,而是把108 課綱所強調的閱讀、表達、數理邏輯與跨域應用,落實在孩子的日常學習中。循序漸進地累積,才能讓孩子在升學挑戰中更穩健、自信。同時,私校選拔也越來越重視全人發展,孩子若能在日常中展現自信、清楚表達想法,並持續發展專長,就能在選拔中脫穎而出。家長則需轉變角色,協助孩子在知識之外,同步培養人格特質與核心素養。
四、素養導向:家長怎麼協助孩子提早適應
108 課綱最重要的核心精神,就是「素養導向」。素養並不是多背單字、多寫題目,而是孩子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在生活中,解決真實情境的問題。例如,閱讀一篇文章後,不只懂得內容,還能連結時事、提出觀點;數學學到的比例概念,可以應用在購物比較價格。這樣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,而不是考前衝刺就能獲得。因此,家長若想幫助孩子提前準備,不是讓課業更「重」,而是從日常生活中逐步滲透:透過閱讀、討論、遊戲與探索,養成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的習慣,孩子就能更自然銜接新課綱的需求。
1. 生活中融入素養
素養的培養可以從生活細節開始。像是購物時計算找零錢、在市場比較價格,讓孩子理解數學如何應用在生活;討論新聞或故事角色的選擇,也能啟發他們思考與判斷。當孩子體驗到「知識能解決問題」,就不會把學習侷限在課本,而能逐漸培養跨領域的觀察與思考。
家長可以透過以下方式:
- 習慣提問:鼓勵孩子對看到的現象發問,並嘗試自己找答案。
- 多動手做:進行小實驗、觀察植物、簡單調查,培養探究精神。
- 連結生活數學:買東西時計算找零、比較價格,練習應用與判斷。
- 討論與表達:看繪本或新聞後,請孩子說說角色或事件的看法。
舊式學習 | 素養導向學習 |
背誦課文、記憶字詞 | 閱讀理解、批判思考、提出觀點 |
反覆演算公式、練習題庫 | 解決生活問題、培養數理思維 |
學習單一知識 | 跨領域整合與應用 |
考高分是唯一目標 | 生活中能活用、能表達才是關鍵 |
2.閱讀與表達是關鍵
新課綱強調的不只是語文課程的理解,更在乎孩子能否整合資訊並清楚表達觀點。家長可以從陪伴閱讀開始,不限於課本、故事書或新聞,讓孩子接觸多元題材,再透過討論或簡單寫作,訓練組織想法與表達能力。這些能力不僅是語文科的核心,也是社會科議題探究、自然科報告撰寫的重要基礎,更是素養導向下最關鍵的學習核心。
108 課綱的核心在於「素養導向」,重點不是死背題目,而是把知識靈活應用到生活中,像是閱讀後能提出觀點,或用數學概念解決日常問題。這些能力都需要長期累積。因此,家長的協助應放在日常滲透:透過閱讀、討論、遊戲與探索,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與思考習慣,自然就能符合新課綱的需求。
五、生活與教養:不只是讀書
在新課綱的趨勢下,孩子的學習已不僅侷限於課本,家長的角色也愈加重要。除了協助課業,更需要在生活層面給予支持。素養的養成需要長期累積,而這與孩子的生活習慣、情緒調整以及升學轉銜息息相關。若孩子缺乏時間管理,容易在課業中手忙腳亂;若心理壓力得不到適當排解,也可能影響學習動機與自信心。尤其從國小升上國中,課程要求、學習方式與同儕互動都有顯著變化,更需要家長適時陪伴與引導。因此,「生活」與「教養」其實是學習的基礎,若能提早規劃,孩子更容易在課程挑戰中找到節奏並保持穩定發展。
1. 時間安排
素養導向的學習帶來了不同的挑戰,但並不代表孩子必然要承受更大課業壓力。若能妥善規劃時間,仍能兼顧課業、休閒與自我發展。家長可協助孩子建立「學習—休息—娛樂」的平衡,例如:完成功課後安排閱讀或運動,再留一些時間進行喜歡的活動。規劃得宜,不僅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、提升效率,也能在課綱改革下保持學習動力與生活樂趣。
2. 心理調適
課綱改革帶來的轉變,讓部分家長感到不安,但若將「課綱焦慮」傳遞給孩子,不僅會增加孩子的壓力,也容易使親子關係緊張。其實,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與信任,而不是急於責備;當孩子有情緒變化時,給予傾聽與鼓勵;當孩子遇到瓶頸時,能與他們一起找到方法,會更有助於自信心的養成。日常的傾聽、肯定與適度放手,會讓孩子感受到支持,進而更有勇氣面對挑戰。
3. 銜接關鍵
從國小進入國中,不僅是課程難度提升,更在於學習方式的轉變。真正需要提前培養的,不是搶先學課本內容,而是逐步適應「自我負責」的學習模式:自己規劃進度、整理重點、進行統整。這樣的能力,比單純的超前學習更能確保長期穩定。若能在國小階段就逐步建立時間管理、責任感與自主學習的習慣,孩子銜接國中會更加順利,也能呼應新課綱強調的「自主行動」核心素養。
在108 課綱下,學習已不僅限於課本,素養的養成也與生活習慣和情緒調整息息相關。若缺乏時間管理或心理支持,孩子容易在課業上手忙腳亂,甚至影響自信與動機。特別是國小升國中階段,課程要求與同儕互動都有明顯轉變,更需要家長適時陪伴與引導。唯有將「生活」與「教養」視為學習的基礎,孩子才能在新環境中找到穩定的步調並持續成長。
六、給家長的快速清單
新課綱並不是讓孩子「學得更多」,而是「學得更深」。學習的重點不在死背與追求高分,而是將所學靈活應用於生活情境,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家長不用急著讓孩子超前學習,而是掌握方向、陪伴調整,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新課綱。
家長快速掌握的六大重點
- 課綱轉變:不是「學更多」,而是「學更深」,強調理解與應用。
- 語文必修:孩子必須接觸本土語文或新住民語,語言多樣性更重要。
- 科技素養:資訊課程不再只是電腦操作,而是加入程式設計、資訊素養,並跨科應用。
- 升私中準備:提前培養閱讀習慣、數理思維與表達能力,而非單純刷題。
- 陪伴策略:多討論、多動手做,生活中融入素養,而非死記硬背。
- 心態調整:幫助孩子保持學習與生活平衡,才能維持長期學習力。
面對108 新課綱,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讓孩子學得「更快更多」,而是引導他們學得「更深更廣」。從語文到科技素養,從課業到日常生活,每一步都是幫助孩子培養核心素養、解決問題能力的累積。因此家長更需要在陪伴、探索中,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與穩定心態。唯有保持學習與生活的平衡,孩子才能真正銜接新課綱,在升學與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穩、更遠。
七、新課綱執行後的成效
新課綱自108學年度起在全台國小推動,多篇報導與實證論文指出,部分指標確實呈現改善趨勢,包括學童核心素養、讀寫力、學習興趣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。
新北市教育局新聞報導
報導指出,透過新課綱結合校訂課程與素養導向教學,學生在社區踏查、生態課程、創新實驗等多元主題課程中,學習興趣與自主思考能力顯著提升;課程設計也強調真實體驗、跨領域協作,成效獲校長、教師肯定。
〈教師厚學計畫〉
教育部及學者陳明蕾教授執行的〈教師厚學計畫〉經過實證,部分國小學生在讀寫能力與認知量表的進步幅度高於傳統教學班級,特別是在偏鄉小學讀寫力提升幅度顯著。(參考:英國、臺灣學者的教學實證:搶救下滑學力,這樣教有效!)。
《政策追蹤評論》
若以108學年度入學學童為追蹤對象,新課綱實施後國語文及數學課程節數有所增加,基本學力及新住民語言學習均獲強化。PISA等國際標準評量結果顯示,學童核心素養呈現逐步提升,但其長期影響尚待後續觀察(參考資料:108課綱實施後的成效和檢討)。
八、常見問題 FAQ
1. 108 課綱會讓孩子課業壓力更大嗎?
不會。108 課綱並非增加更多科目或更難的考試,而是將學習重點放在「理解與應用」。孩子不需要死背更多內容,而是透過生活應用、討論與表達來學習,反而能減少單純考試導向的壓力。
2. 孩子需要提前補習才能跟上108 課綱嗎?
不一定。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,重點在於「閱讀理解」、「數理思維」、「表達能力」。如果能在家裡透過閱讀、討論或簡單練習來累積,孩子就能逐步銜接。補習並非必要,而是依孩子需求選擇輔助。
3. 新課綱增加哪些科目?
108 課綱並沒有大幅增加科目,但在語文課程新增了本土語文必修與 7 種新住民語。科技領域課程也強化了程式設計與資訊素養,並與其他科目跨域整合。
4. 私中考試與108 課綱會有衝突嗎?
不會。私中招生逐漸重視孩子的全人發展,例如表達能力、邏輯思維、專長與興趣。這些特質正好與新課綱的核心素養相呼應,因此提早培養素養能力,對孩子升私中反而更有幫助。
5. 108 課綱下,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?
最重要的是生活中的陪伴。家長可以:
- 陪孩子閱讀不同主題的書籍或新聞
- 鼓勵孩子發問並討論想法
- 在日常中練習數學應用(例如購物比較、計算找零)
- 給予適度的時間管理與情緒支持
6. 升私中需要從幾年級開始準備?
建議從四年級開始建立大方向,例如閱讀習慣、數理思維與英文基礎;到五、六年級再逐步加入模擬測驗與針對性練習。重點是循序漸進,而不是過早進入高壓環境。
讓孩子在閱讀與數學上更有自信:翰林雲端學院
在108課綱下,閱讀素養是所有學習的基礎。不論是語文、數學,甚至跨科整合,都需要孩子具備理解、分析與表達的能力。很多家長擔心「孩子不愛讀書」,其實關鍵在於能不能讓孩子讀得有興趣、又能看見自己的進步。
這樣的趨勢下,工具與資源的輔助也很重要。「翰林雲端學院」結合翰林出版社 65 年的教材編撰經驗與科技技術,規劃國小閱讀素養課程與國小數學課程,幫助孩子在基礎階段就能打好理解、表達與數理思維的根基。透過專業師資講解與互動式練習,孩子能在學習中看到具體成效,逐步培養自信與持續力,真正落實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學習。
👉 在 翰林雲端學院的閱讀課程裡,內容多元又有趣,讓孩子讀得開心不排斥;系統能自動批改,家長也能更省心;課程設計循序漸進,孩子的閱讀能力能夠穩定提升。這些學習經驗,會成為孩子面對素養課綱時最重要的底氣。
👉 翰林雲端學院的數學課程,提供翰、康、南三大版本,讓孩子在熟悉的教材中學習;影音課程由兩位老師任選,孩子能找到最合適的教法。課程時間彈性,可以配合孩子的步調,不懂的地方還能重播,並搭配派卷練習,讓學習變得更輕鬆有效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予陪伴,加上適合的課程輔助,將能更有效率地幫助孩子面對108課綱的新挑戰,穩定建立自信心!
資料來源
- 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PDF》,國家教育研究院
- 《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》,國家教育研究院
- 《108課綱改變了什麼?專家給家長的四大建議》,真傳媒The Truth Web